学生发展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生风采 > 正文

王大中奖学金优秀人物风采|马呈翔:集清华智,造自强芯

发布时间:2024-03-06 点击数:

身为清华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学生,马呈翔说:“响应国家号召,我志愿加入国家卓越工程师的队伍,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


马呈翔(右一)2018年入学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马呈翔向往成为一名工程师的“萌芽”始于对国家需求的深刻感知。近几年,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主战场的逆全球化科技战役打响。刚高考结束的马呈翔,凭着对于微电子学的热爱和对半导体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他非常坚定地选择报考清华电子系,希望未来能够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2019年,中,马呈翔在专业分流中选择进入当时的微纳电子系,也就是现在的集成电路学院。而在本科高年级,电子系的诸多“与”字课,如《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通信与网络》《量子与统计》要求同学们在一门课里学习到其他学校两门甚至数门专业课的知识内容,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充分锻炼了马呈翔的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

2022年研究生入学之时,马呈翔收到学校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二次招生的通知,出于对校企导师、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认同,以及致力投身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领域的决心,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中芯国际作为联培单位,希望通过专项培养来提高自己的一线工程实践能力,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工学结合,芯系落地


马呈翔参加2023年清华大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程博士论坛


过去一年,得益于专项的联合培养模式,马呈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坚定了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工程实践的决心,进一步明确将集成电路制造环节中阻变存储器器件的工艺开发和优化作为研究方向。在完成博士生课程学习要求之外,马呈翔在一年级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进入工艺间动手做工艺实验、第一次参与芯片流片、第一次使用芯片测试机台测试芯片等,这些工程实践的体验让他飞速成长。

通过与企业的日常交流,马呈翔深刻认识到高校教育与实际生产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例如在高校科研中可能更多侧重集成芯片技术的理论创新,而企业则要进一步考虑良品率、成本、量产化等实际工业生产问题,而校企联合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马呈翔现在所主持的高速嵌入式RRAM Macro IP应用研究项目正是清华和中芯国际联合开展的课题。在进行工艺实验时,由于 RRAM 器件操作时会产生较大的浪涌电流在短周期的 RRAM 器件测试时会导致半导体测试仪器的测量单元在 RRAM 器件操作成功瞬间限流失败进而导致器件被击穿无法进行后续测试。马呈翔提出了一套制备片上线阻对 RRAM 器件进行辅助限流的工艺方案。该方法能以较低的成本解决测试仪器提供的片外限流电阻由于寄生电容导致无法及时在RRAM 操作时起到限流保护的问题。

“事实证明,加入卓越工程师专项,我的选择是正确的。”马呈翔坚信通过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既可以提升集成芯片产品质量,也能推动集成芯片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让集成芯片研究更多更广地落地。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马呈翔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活动


在学习实践之外,服务他人的同时马呈翔也在不断提升自我。在清华大学“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氛围感召下,马呈翔积极参与集体建设,他担任集成电路学院博22党支部支书,本研期间多次参与校级志愿活动,“志愿北京”累计志愿时长达143.5小时,曾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清华大学先进个人等荣誉,处处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体育运动方面,马呈翔是校健美队队员,同时他在“为祖国至少健康工作50年”口号的号召下,加入了校男排二队,随队取得北京市排球比赛冠军。


人物寄语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国家、学校、企业对我们专项同学给予了厚望,希望大家能主动完成身份转变,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发力方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现我国卡脖子领域0到1的突破,希望我们都能够茁壮成长,早日成为国家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